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这是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引发国内外热议。
用电量通常被视为经济活动的“晴雨表”。超万亿规模用电量的出现,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与深刻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算力对我国电力供应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进展如何、应如何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应如何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新格局等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
算力给电力系统带来一定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算力的背后是电力。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对我国电力供应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郭焦锋:算力产业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可靠的电力保障。但也要看到,一方面,在算力给电力供应带来更多负荷的同时,电力调峰面临巨大压力。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模型训练等算力密集型产业的扩张,使得数据中心用电量快速增长。展望未来,算力负荷有望成为继工业、交通之后第三个“用电高地”,其特点是功率密度高、负荷稳定但峰谷差大。这要求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供电,配备大量的可调电源。
另一方面,改变过去“源随荷动”的基本特征,给电力系统调度和调节能力带来很大挑战。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充电和放电可在同一区域电力系统内同时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电能从电源流向负荷的单向流动特点,而且充、放电随机性强。这些给电力系统实现及时平衡和稳定运行带来巨大压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近1300万台,2024年充电量超过1100亿千瓦时。节假日和晚高峰时段,部分中小城市快充桩负荷已接近或超过变电站容量上限,局部区域供电瓶颈开始显现。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进展如何?
郭焦锋:近年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一方面,制度规则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包括中长期合约、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基本规则”也已相继出台。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6.1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全国跨省跨区中长期交易电量合计1.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8%。另一方面,市场主体更趋多元。除传统电力企业外,目前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电源、聚合服务商等新型主体已达4000多家,这些新模式、新业态可灵活响应市场信号,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需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应如何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来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郭焦锋:今后,需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电力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具有实时性强、存储困难和公共性突出的特征,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还需要“有形之手”进行必要的干预与协调。
一方面,市场电价应能够灵敏反映负荷变化,尽快形成充分反映电力供需状况的价格信号,体现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电力调峰和系统稳定运行保障的价值;加快完善容量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好容量充裕性和供电可靠性之间关系,建立容量市场成本向用户合理传导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错峰和移峰的经济激励。
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涉及跨省区利益协调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规则、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跨省区输电通道统筹,不断优化“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电力系统格局,显著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在保民生方面,政府要设立在极端天气或紧急情况下的价格“护栏”,防止市场价格过度波动冲击居民生活与产业正常运行。
技术变革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构建适合国情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在新能源消纳技术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下一步,应如何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新格局?
郭焦锋:技术变革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规模的40%以上;虚拟电厂与需求响应技术也展现出潜力,全国虚拟电厂聚合容量已超过3500万千瓦,为系统提供了可观的调节资源;车网互动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覆盖率接近95%,电动汽车正从单一的负荷主体逐渐转变为分布式储能和灵活调节资源等。
数字化技术在新能源消纳应用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数字电力系统是指利用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提升电源、电网、负荷等电力系统各环节的监测、控制和优化能力,实现数据全采集、状态全感知、业务全局优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显著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还可大幅提高对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目前,数字化变电站、数字孪生、微网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等领域都已存在相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今后,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手段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推动电力系统功能形态、运行管理、服务模式全面升级,强化数智赋能赋效,加速产业建圈强链,打造电力产业新生态,吸纳更多优质企业共建数字化智能化电力生态,促进电力全产业链协调稳定发展。
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